应该为中医正名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4-06

刘世峰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中医医院使用现代检验仪器设备为什么累遭非议?现代中医为什么成了中医西化的代名词?中医传承创新为什么举步维艰?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更新观念,重新界定中医概念内涵,为中医正名!

纵观中医发展历史,无不是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走创新发展之路,才推动了医学的繁荣和进步。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在中医领域保守落后与改革创新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对此感受深刻。作为医务工作者,疗效是关键,生存是根本。你能治病救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以及社会的认可。我县有一位医生,学历并不高,开设中医儿科,根据病情也打针输液,求诊者众多。虽然我不完全赞同他的做法,但是他毕竟为单位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这种实干精神确实令人钦佩,比那些追求“真正中医”而不愿意接纳现代技术的人强多了。

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保持中医“整体观念、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特色固然重要,问题是我们可不可以因势利导,进行改革,增添新的内容呢?我个人认为完全是可以的,并且很有必要。

比如“四诊”,古代中医没有更先进的办法诊察疾病,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脉象上,故中医非常推崇脉学。时代不同了,现在还可以使用X线、B超、CT、胃镜、显微镜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望诊的延伸,纳入中医望诊范畴。又如问诊,有很多病人在看中医前都经过西医检查,服过西药,这些都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可回避,都需要了解清楚,并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而“辨证论治”更是中医特色之一。以中医臌胀病、水肿病为例。臌胀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病位在何处,古人无法知晓,只有根据观察所得将它分为气、血、水臌辨证施治。但是这远远不够,所以古人称风(中风、脑溢血、脑梗塞)、痨(肺痨、肺结核)、臌(肝硬化腹水)、格(古病名、阴阳格拒)为中医四大死症(不治之症)。又如中医将水肿病分为阳水和阴水辨证治疗,而现在看来也是病因病位不确切,这种诊断病人不会满意。对该病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西医的肾小球肾炎,肝硬化均可引起水肿。在治疗方面,邓铁涛用中医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焦树德创“尪痹”冲剂治疗西医“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取得较好疗效,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笔者认为中医要发展首先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医定义应该重新界定。新的中医概念定义我认为应该是: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以“四诊”方法(含现代检查技术)收集病情资料,运用中医思维和各种辨证手段(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进行分析归纳,或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确定疾病名称以及证候类型,以中医中药(含针灸、膏、丹、丸、散等)为主,治疗疾病的中国医学。